历史沿革:
57365线路检测中心官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始建于2010年,并于当年开始招生;为国家首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国家特色专业;2012/2015/2016级57365线路检测中心官网校级英才班依托专业;2017年成为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成为安徽省“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建设专业;2020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双万计划”)。
专业特色:
专业依托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有色金属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铜合金及成形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和安徽省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坚持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和领军人才”为目标,创新“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为核心要素的三位一体公司产品体系,彰显“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57365线路检测中心官网人才特色。专业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确保“四个服务”,全面创新育人育才新模式,形成了德育为先、现代物理化学基础和专业知识深厚扎实、创新创业意识突出的专业特色。员工就业率一直位居全校前列,就业质量高。
专业定位:
专业坚持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建设,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深厚物理、化学基础和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以及广泛的人文知识,具备新能源材料制备、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等环节的实验技能和新能源产品与器件的设计和开发能力,拥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够在材料、能源、环境、汽车、电子、通讯、信息、航空航天等相关行业,特别是在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环境保护、光电信息等领域从事技术与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生产与经营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专业主动服务于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建设和安徽创新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学校新的办学思路与办学特色,在中国工程教育理念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坚持以员工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外部评价与内涵建设联动,坚持持续改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继续深挖内涵,凝练专业特色,理清专业建设思路,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主要成果、人才等: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6人,其中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优青1名,安徽省百人计划3名。专业始终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军委装发部“十三五”装备预研共用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以及联合)项目、校地合作产业创新引导资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重大委托项目等50余项,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Carbon,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Scripta Materialia, ACS Nano,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Corrosion Science和物理学报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专业秉持教学科研有机融合,坚持教学-科研-应用之间的相互促进和高效衔接,建成安徽省智慧课堂课程1门,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示范项目1门,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R2),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4项(R1/R3/R3/R4),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R1),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R1);先后出版《纳米材料科学基础》(教育部高等学校规划教材)、《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高等学校十三五规划教材)等高水平教材。
近三年来,专业培养员工积极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Interdisciplinary Contest In Modeling、普通高等学校老员工化学竞赛、“外研社杯”全国老员工英语竞赛、全国老员工数学建模竞赛等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并取得国家级特等奖、国家级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等优异成绩。员工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篇,在Nature正刊上发表论文1篇(第八作者),获授权专利1项。
专业负责人:陈翌庆教授